91久久精品在这里色伊人6884,天天摸夜夜添夜夜无码,五月婷久久综合狠狠爱,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信息公开
首页 公开目录 基本信息 招生考试 财务资产及收费 人事师资 教学质量 学生管理服务 学风建设 学位学科 对外交流与合作 其他信息
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西安财经大学 “十四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规划
作者:[]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5-10] 阅读次数:[]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校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高质量推进我校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西安财经大学“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建设总结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学研究为学科建设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导方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机制优化为手段,以一流学科、特色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为发展平台,造就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方向明确、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不断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五年来,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科研项目上档次,科研成果上水平,科研基地上台阶,社会服务上能力等目标。

(一)主要成绩

1.项目成果量质提升,高水平成果明显增加

1)科研项目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52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4项,较“十二五”增长78.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较“十二五”增长12.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7项。

2)科研成果产出质量持续提高。“十三五”期间,学校教师出版著作135部,较“十二五”增长12.5%;发表权威论文128篇,较“十二五”增长14.3%;发表SCI/SSCI检索论文136篇,较“十二五”增长60%,发表CSSCI论文304篇,发表CSCD论文49篇,新增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转载期刊转载、转摘论文46篇。“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其中,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

2.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团队培育取得新进展

1)科研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强“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省级新型智库建设,新获批“陕西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科研基地,新增“陕西省财经信息科学与普及研究中心”“陕西党史人物知识科普基地”“秦商文化科普基地”3个科普基地。截止目前,全校共有9个省级科研基地,3个省级科普基地。

学校深入推进校级科研基地培育建设与动态管理,通过实施新建、合并、调整等建设管理方式或措施,实现了校级科研基地建设的持续优化。截止目前,学校共建设有10个校级科研基地。

积极推进与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新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西安培训基地”“榆林能源经济研究院”“秦商文化协同创新基地”“秦商研究中心”等一批横向合作科研机构。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用日益凸现。

2)科研期刊平台发展不断强化。“十三五”期间,在学校科学规划与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开放办刊力度,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统计与信息论坛》《西安财经大学学报》提质增效显著,为学校科学研究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其中,《统计与信息论坛》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自2018年至2020年,《统计与信息论坛》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提升43%、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提升61%,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3)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有序推进。学校通过科研基地目标量化考核创新,支持依托科研基地,加快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建设,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领域开展交叉融合研究的团队建设。“十三五”期间,新获批“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创新团队”“应用经济学研究创新团队”“现代管理模式下财务与审计创新团队”等3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3.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知识产权工作较有成效

1)横向科研合作项目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我校坚持“需求导向”,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陕西特色产业开展强精准性服务,深度推进产学政企研合作。共获得横向科研项目214项,较“十二五”增长63.4%;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经费总额2811.02万元,较“十二五”增长260.2%;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总额2530.32万元,较“十二五”增长214.4%;每年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均呈稳步上升趋势,研究项目涉及面广,产生了一批丰富的应用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科研事业社会赞誉度和影响力。

2)成果服务政府决策能力实现新提高。依托新成立的西安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加快科研成果推介宣传和转移转化工作。“十三五”期间,相关科研成果被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采纳或领导批示10余份,较“十二五”增长幅度明显。

3)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取得新进展。依托新设立的科研成果转化科,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申报等相关工作。“十三五”期间,获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20项,较“十二五”增长幅度明显。

4.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1)国际学术交流渠道日益通畅。先后与韩国世宗大学、马来西亚UCSI大学、马来西亚科技大学、泰国格乐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并建立硕博联合培养基地,为教师学历学位提升与国际学术交流开拓了渠道。“十三五”期间,教师出国出境进修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逐年增加,累计超过70余人次。

2)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十三五”期间,学校成功主办了“丝路经济国际论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边经济合作战略与博弈论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决策科学高峰论坛”“立诚双周论坛”以及“全国企业经济统计学会年会”等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聘请中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举办各级专题学术报告会100多场次,活跃了校园科研氛围。

5.科研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持续释放制度红利

逐步完善各种学术规范、学术评价考核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与科研业绩认定及奖励办法。“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修订和完善了《西安财经大学科研业绩认定办法》《西安财经大学科研业绩奖励办法》《西安财经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20余项科研管理制度,使科研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为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科研管理机构不断完善,服务管理能效持续改进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部门机构不断优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新成立“成果转化科”。职能部门定期发布相关科研信息,主动为全体教职工参与纵横向科研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工作。

持续加大对科研项目申报指导、监督管理与绩效考核。通过加强与国家、省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联系,加强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申报的辅导及预审环节,提高纵向科研项目申报数量与质量。同时,及时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需求沟通,组织教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研究。严格实施中期考核,规范项目经费使用,积极督促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及时完成各阶段研究任务,课题结题率和结题质量有较大提升。

(二)问题与不足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但依然存在整体实力不强,科研力量分散,资源整合度不高,高层次科学研究项目、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缺乏。具体表现为:

1.高级别项目、标志性成果不足。高级别课题立项数、研究经费、科研获奖、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不多。标志性科研成果短缺,科研集中度不高。

2.科研领军人才与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滞后。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领军人才较少,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研究团队不多,学术人才梯队建设相对滞后。

3.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有待深化。跨学院跨领域的研究团队不多,团队之间的交叉融合度有待深化。

4.科研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创新。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对最新上位政策及制度变革对接的时效性有待加强,创新活力有待提高。

5.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亟需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不够,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尚需完善,服务模式尚未成熟,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和显示度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亟需提升。

6.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不高,没有自主统一科研信息集约化管理平台,尚未有效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路”。

二、“十四五”总体思路与目标

(三)总体思路

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总指引,以“双一流”建设为总方向,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总指导,瞄准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总目标,抓好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做实高层次科研团队培育和建设,建构并充分发挥多维多层多元科研创新活动综合评价杠杆作用,驱动我校标志性、创新性、重大影响的科研业绩可持续涌现,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伟大事业中,发出西安财大声音,贡献西安财大智慧,初步形成特色鲜明西安财大科学研究风格和气派。

(四)主要目标及发展指标

1.高级别科学研究基地

1)新增建设12个省级科研基地和12个省级及以上特色新型智库(含科普基地);新增13个校政(企)合作科研基地。

2)加快“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建设发展,基本达到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条件,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2.高层次科研创新团队

1)依托学校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和学科平台,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校级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

2)力争省级(含厅级)科研创新团队数达到46个。

3.高水平科学研究活动

1)新增12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专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新增不少于65项国家级项目(含重大、重点、面上、一般、地区、青年及其他专项)。

3)科研经费总额不低于1.18亿元。

4)单项经费不低于100万元的重大横向科研项目,每年有一定数量增长。

4.高质量科学研究成果

1)坚持质量导向的科学研究成果产出原则,注重标志性、创新性、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培育和支持。

2)新增一类核心及以上论文总篇数相对“十三五”增长10%15%。其中,新增权威论文(含转载转摘后认定)总篇数相对“十三五”增长10%~15%。

3)新增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含以上)不低于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以上;新增各类省部级及以上优秀科研(技)成果奖项30项。

4)新增学术著作(含译著)150部。

5)新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批示或者采纳的重要咨询决策成果20份。

5.高成效科研服务管理

1)健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业绩认定及管理工作信息化、无纸化。

2)新建科研基地集成管理系统,提升科研基地、科研团队外宣水平及质量。

三、“十四五”主要任务

(五)打造高级别科研基地与智库

1.推进重点科研基地建设

1)重点建设已有的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在经费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扩大重点基地的管理自主权,加强基地首席专家及基地主任的绩效考核,努力实现评估达到优秀等级,将重点基地打造为陕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

2)争取新建设12个省级科研基地和12个地厅级及以上智库(含科普基地),助力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加强同国家相关部委、陕西省市区县人民政府及各厅局、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重要行业协会联系与合作,培育并共同新建设13个校政(企)合作重点科研基地。

3)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共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发展,到“十四五”末基本达到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条件,并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4)聚焦“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和“四个共同体”重大倡议,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跨境合作,联合攻关。培育建设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的“中俄跨境能源经济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与泰国瓦莱拉隆功皇家大学、清迈大学的“中泰经济合作与双向扶贫研究中心”等国际科研合作基地,提升学校在国际学术前沿和应用合作研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推进科研基地改革

1)坚持“四个面向”,瞄准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我校学科优势,统筹我校科研优势资源,整合科研基地研究力量,推进协同攻关,产出系列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学术专家权力,在相对稳定聚焦学科建设发展的校级实体科研基地存量基础上,鼓励各部门根据发展实际和学术专家意愿,扩大校级非实体科研基地增量。

2)深入推进校级科研基地目标任务量化考核,贯彻落实“进入”“退出”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考核优秀或有突出贡献校级非实体科研基地,可申请成为校级实体科研基地,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的校级实体科研基地,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并或撤销。

3.推进科研组织管理形式创新

1)创新科研管理决策咨询模式。聘任国内顶尖学术和管理专家,组建校内外专家一体化的咨询团队,为学校科研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出谋划策,为学校及教学科研单位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2)优化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科研管理业务流程,确保教学科研人员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落实科研经费管理和报销手续的项目负责人制,赋予科研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充分发挥各教学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院(部)层面科研管理责权利相统一,进一步落实各类科研基地的管理自主权。

3)建立健全科研宣传机制。依托西安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人事处、社会合作处等部门,搭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内普外宣”联动机制。对内精准开展关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中省厅政策培训普及;对外有序开展学校高水平科研活动,标志性科研成果,有重大反响的社会服务事例,和优秀科研基地、团队及个人的推介宣传。为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推进集成高效的财经类科研创新体系构建

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集成高效的财经类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打造我校财经类科研创新体系。

1)建设西安财经大学科研基地集成管理信息化平台,将我校科研基地、科普基地集成到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并通过虚拟会展空间展示我校科研基地建设成果及科研创新成果,有效推进科研创新供给与社会科研需求的匹配与融合,加快提升我校科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瞄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通过项目设置的方式,集成全校科研资源,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实际需求,设计一批旨在鼓励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项目,以集聚高层次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我校统计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优势,协同高效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产出一大批高水平、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系列化科研成果,服务于党委和政府决策实践。

(六)打造高层次科研创新团队

1.发挥领军人才学术梯队培育作用

充分发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入选者、省聘二级教授、校聘“雁塔学者”等高层次领军人才作用,凝聚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学术团队,实现学术人才的“传、帮、带”。

2.发挥重大项目团队建设功能

以立项的国家级、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为基础,以重大项目研究凝聚学术骨干,培养学术队伍。在考核、聘任以及项目申报等方面对重大项目的核心成员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团队的长期稳定合作。

3.推进省级科研团队建设

重点建设已有的省级(含厅级)科研团队,在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争取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西安市等资助的科研创新团队,努力实现省级(含厅级)团队数达到46个。

4.推进校级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以及“新商科”建设为契机,以学校各级各类科研基地为载体,融合校级人才支持计划,集中力量建设50个左右校级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

以绩效评估为手段,在科研团队中实现多学科深度交叉与融合、学术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新的聚合力,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争取重大项目和提升团队层次奠定基础。

(七)加强重要科研项目的培育和立项

1.加强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和持续攻关

依托各类“一流学科”、科研基地、学术领军人才、科研创新团队,关注国家和地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积极申报选题,每年组织申报不少于5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专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增国家级重大科研项12项,积极培育并推荐申报国家或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资助与管理,在人员、经费等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加强重大项目成果的推介与宣传。

2.强化纵向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

精心组织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年度项目及各种专项的申报工作,“十四五”期间年均获资助国家级项目13项。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院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有突破进展。切实提升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推进纵向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控,提高结项按期率和优秀率。

3.大幅增加科研项目经费

瞄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目标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要求,鼓励多渠道拓展科研项目经费。各类科研经费额总计达到1.18亿元,每年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保持适度增幅。确保每年获批一定数量的单项经费不低于100万元的重大横向科研项目。持续深入创新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进一步放宽横向科研项目负责人经费管理及使用的自主权,优化取得重要社会反响的横向合作科研成果认定级别。

4.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贯彻“四个共同体”重大倡议,充分发掘我校特色优势学科与重点研究领域,积极拓展与境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联合攻关重要国际科学研究项目,在若干国际学术领域发出西安财大声音,做出西安财大贡献。

(八)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

1.完善创新科研成果综合评价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教技厅〔2018〕110号)《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技厅〔2020〕2号)《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20〕3号)等文件要求,切实改变“唯论文”的简单数量导向,推进“问题导向”的成果综合评价机制改革,引导科学研究坚持“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进一步完善重大横向科研项目认定级别,建立有助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项目、成果和基地的多维、多层、多类的综合科研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个人与团队科研考核的评价机制,尊重个人的实际贡献,建立有利于团队建设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单位、科研基地、教辅部门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关指标设计和考核体系。

2.鼓励标志性、高层次成果产出

继续加大对标志性和高层次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与时俱进完善创新对重要学术著作、一类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的奖励办法。适时实施后期资助项目,出版系列“西安财大文丛”,新增学术著作(含译著)不少于150部。实现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含转载转摘后认定)发表论文数的持续增长;实现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新突破,以及在国际顶级或权威学术期刊论文的突破。

新增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含以上)2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4项;新增各类省部级及以上优秀科研(技)成果奖项30项。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院在获取重大成果奖项上要发挥引领作用。

3.完善应用型、反响类研究成果认定与奖励

补充完善各类应用型研究成果认定与奖励细则,与时俱进扩充规划制定、咨政报告、立法服务、案例分析、重要报刊理论文章、媒体报道、文学文艺创作、中外文作品互译等应用型研究成果认定和奖励,加大对具有社会重大反响的咨政报告、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的认可度。推动应用型研究成果纳入职务职称评审(考核)的重要业绩指标。新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批示或者采纳的重要咨询决策成果不少于20份。

4.推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高质量服务社会

依据中省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法规和政策精神,制定《西安财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完善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机制,在符合中省厅政策规定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增加学校科研人员在陕实施科研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比例,用于奖励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强化我校师生专利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推进专利成果等知识产权的高质量转化。

(九)大力提升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

1.推动重点科研基地整体向智库转型

以省级重点科研基地为抓手,整合校级科研基地,聚焦区域经济、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统计分析、能源化工、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立足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丝路全域,重点打造应用经济、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大数据与统计分析、统一战线理论等领域的特色新型专业智库,培育10个左右校级智库,力争被认定为省级智库总数不低于2个,努力成为西部地区乃至丝路全域的新型财经类专业智库的生力军。

2.提升为地方政府咨政建言能力

深度融入陕西现代服务、数字经济、能源化工、先进制造等行业发展,在区域经济、政府统计、现代金融、商贸流通、税收筹划、理财分析、旅游规划、电子商(政)务、智能制造、军民融合、智慧城市等领域,不断加强与陕西地方政府的合作,打造各级各类高水平咨政专家团队,参与相关规划制订、标准编制、文件出台、绩效评估、舆情分析、发布各类蓝皮书和咨政报告等重要工作,形成品牌效应,建构可持续的稳健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

3.打造“丝路指数研究发展中心”

依托“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统计研究院”“陕西省统计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发挥学校在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和优势,推进多学科交叉整合,在已有的《“一带一路”大数据和丝路经济社会评价系统研究》《“一带一路”链接指数》《“一带一路”营商指数》《陕西省消费环境指数(CEI)报告》《西安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指数产品基础上,有步骤地研发《“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成效指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数》《陕西省社会经济指数》《陕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数》《陕西省营商环境发展指数》等,打造学校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亮点、新品牌。

4.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

深入分析社会需要,瞄准陕西乃至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寻求与政府、企业合作,拓展现代服务业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的新领域。推动继续教育做大做强统计类、财税类、会计类专业人员培训,加快做实做强西安财经大学曲江创新创业园区内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同时,协同学校各教学科研单位(含科研基地)积极推动教育培训经济专门研究,以科学研究提升培训质量,以培训事业促发科学研究,形成良性“正反馈”机制。力争将学校培训事业打造为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科研促培训典范。

5.加强秦商研究和文化传承

继续加强“秦商文化科普基地”和“秦商特色图书馆”“秦商文化协同创新基地”“秦商大讲堂”“秦商史专业委员会”“秦商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主动推进与省(市、区、县)宣传、文旅、教育、工信、侨商联合会、社科联、工商联等党委政府机关(部门)资源对接,持续深化与陕西省秦商总会等重要社会团体合作,适时启动“秦商博物馆”规划建设,充分收集各类秦商资料、构建秦商史料库与代表人物数据库、梳理秦商研究方向,打造西安财大特色和风格的秦商理论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研究、秦商经验交流、秦商文化传播、秦商人才培养,为新时代“四史教育”提供鲜活秦商素材或元素,全面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切实将学校打造为秦商理论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研究高地、秦商经验荟萃枢纽、秦商文化宣传窗口、新一代秦商培育基地。

(十)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生机勃勃的学术氛围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研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文件的宣传与研学,引导全校科研工作者遵守科研规范,恪守社会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学术规范管理,将学术规范常态化。

2.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及工作机制

制定《西安财经大学科研诚信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个人科研信用档案,作为审批其申请项目、承担评估评审工作的重要依据。完善我校科研项目资助、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科研项目、团队、基地评审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充分尊重学术权力,切实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校科学研究委员会、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组织作用,执行面向全校从事科研活动师生的科研诚信、学术道德评估、审定、裁定等工作。

3.持续培育和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交流

发挥“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平台优势,争取中省政府及知名企业支持,构建对接全国、联通丝路全域、辐射全球的各类国际交流平台,集聚校内外科研力量,联合举办系列化“丝路经济国际论坛”“立诚双周论坛”,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增强发言权,提升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

发挥《统计与信息论坛》《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学术期刊品牌优势,争取全国乃至全球优质学术期刊支持,打造成为聚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秦商文化等学科专业领域的开放性、创新性学术共同体,增强学术期刊话语权,持续支持《统计与信息论坛》国际化办刊进程,不断提升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美誉度。

持续完善《西安财经大学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坚持系列化、类型化原则,本着做实做强做优做活学术交流形式目标,切实打造好“博学”“明理”“立诚”“济世”四个大讲堂,持续提升学校学术交流与创新的自生能力和内生动力。

4.加强西安财大社科联、科协的建设

加强西安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其联系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团体、基地的桥梁、纽带、协同作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之家建设,建设跨单位的交流平台,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择机推进西安财经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的建设,将其打造为联系学校科学研究工作者、团体、基地的桥梁和纽带,结合学校社科优势,推动“财经+数字技术”“数学统计+财经”等交叉学科建设发展和科学研究活动。建设科学技术工作者之家,建设跨单位的交流平台,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十一)切实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

全面建设科研管理系统及附属硬件设备,深度对接学校信息门户和财务管理系统,统筹部署、持续优化业务数据采集、在线评审、即时通信、电子档案和大数据分析等子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达成以下业务目标:科研管理的业务流程基本实现电子化;科研项目经费业务数据与财务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科研成果(国内期刊部分)录入自动化;业务评审可全流程在线完成;设置科研业务自动服务终端;逐步完善科研项目、成果、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公开,提高科研管理透明度。切实达到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业绩认定及相关管理工作信息化、无纸化。

加快推进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集成高效的财经类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项目”的建设,加快打造我校财经类科研创新体系。实现我校科研基地、科普基地集成到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虚拟会展空间展示我校科研基地建设成果及科研创新成果,提升科研基地、科研团队外宣水平及质量。

四、保障措施

(十二)强化组织领导,持续完善科研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完善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聘任校外顾问委员、专家委员;强化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工作职能,鼓励委员积极为我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重大问题、发展规划和战略、科研管理工作和体制改革、重大政策提出咨询建议,并参与重要科研团队、项目立项、优秀成果奖励和科研平台建设评议等重要工作,成为指导我校科研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决策咨询机构。

加强职能部门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功能。持续优化科研管理机构建设,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以提高管理水平,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做好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好内联外拓工作,为学校科研发展和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三)保障经费投入,持续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体系

做好学校年度科研预算,落实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保证学校每年的科研投入有效用于科研激励、各类校级科研项目资助计划、科研基地建设、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中。

严格按照国家、地方的财务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指导研究人员做好科研经费预算,加强经费使用的中期检查和结项审核;配合财务绩效评估和审计监督,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合法、高效使用。

(十四)保障科研硬件,持续升级科研场地及学术资源

结合我校“十四五”期间科研重点建设的领域,与图书馆、后勤、创业园等部门紧密配合,深入调查并明确科研人员的具体需求,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

购买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为我校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积极配合图书馆开展国家级项目、省市级科研基地的特色信息服务,以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完善教学单位教授工作室的管理和使用,为教师尽可能提供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更加有效使用现有的办公用房资源。

(十五)保障科研软件,持续优化科研氛围及学术环境

学校逐步构建完善学术监督机制,充分尊重学术权力,切实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校科学研究委员会、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校科学技术协会等组织作用,健全科研诚信环境。

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完善科研组织形式、做好科研管理及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国家级科研项目系列培训,切实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追赶超越的创新活力,久久为功的学术定力,恪守红线底线的诚信环境。


附表:《“十四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主要指标







“十四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主要指标

项目

主要指标

单位

“十三五”

实际数

“十四五”

规划数

科研基地

建设

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

9

新增1–2

省级及以上特色新型智库

1

新增1

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

来源智库

0

1

科研项目

及经费

科研经费

亿元

0.488

1.18

国家级项目(年)

43(8)

65(13)

国家级重大项目

0

1–2

省部级项目(年)

395(79)

415(83)

科研成果

产出

一类核心及以上论文数(年均)

385(77)

420

权威期刊论文数(年均)

128(25)

140

科研成果

获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0

1

省部级获奖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7(2)

30(3以上)

服务社会与重要反响

受到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采纳或领导批示的咨询成果

9

20

学术交流

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

场次


年均40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场次


年均3

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报告

人次


年均40


上一条:西安财经大学“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下一条:西安财经大学“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

关闭

91久久精品在这里色伊人6884,天天摸夜夜添夜夜无码,五月婷久久综合狠狠爱,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品牌简介

{转码主词}